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

《法集要頌經》(T213) 〈29 相應品〉對照表

《法集要頌經》(T213) 〈29 相應品〉對照表

偈頌編號

《法集要頌經》(T213)

〈29 相應品〉49頌

《出曜經》(T212)

〈30雙要品〉44頌

《法句經》(T210)

〈9 雙要品〉22頌

yugavargaḥ 29 (57 頌)

Udānavarga

1

夜光照于冥,至日未出間,日光布大明,夜光便黤黮。

夜光照于冥,至日未出間,日光布大明,夜光便黤黮。(1)

29.1

2

察者布光明,如來未出頃,佛出放大明,無察無聲聞。

察者布光明,如來未出頃,佛出放大明,無察無聲聞。(2)

29.2

3

不堅起堅想,堅起不堅想,後不至於堅,由起邪見故。

不牢起牢想,牢起不牢想,彼不至於牢,由起邪見故。(3)

以真為偽,以偽為真,是為邪計,不得真利。(11)

29.3

4

堅而知堅者,不堅知不堅,被人求於堅,正治以為本。

牢而知牢者,不牢知不牢,彼人求於牢,正治以為本。(4)

知真為真,見偽知偽,是為正計,必得真利。(12)

29.4

5

愚者以為堅,反被九結縛,如鳥墮羅網,斯由愛深固。

愚意以為牢,反被九結縛,如鳥投羅網,斯由愛深固。(5)

29.5

6

諸有懷狐疑,今世及後世,禪定盡能滅,無惱修梵行。

諸有懷狐疑,今世及後世,禪定盡能滅,無惱脩梵行。(6)

29.6

7

無塵離於塵,能持此服者,無御無所至,此不應法服。

無塵離於塵,能持此服者,無御無所至,此不應法服。(7)

不吐毒態,欲心馳騁,未能自調,不應法衣。(9)

29.7

8

若能除垢穢,修戒等慧定,彼應思惟業,此應服袈裟。

若能除垢穢,修戒等慧定,彼應思惟業,此應服袈裟。(8)

能吐毒態,戒意安靜,降心已調,此應法衣。(10)

29.8

9

不以柔和言,名稱有所至,人有善顏色,乃懷巧偽心。

不以柔和言,名稱有所至,人有善顏色,乃懷巧偽心。(9)

所謂端正,非色如花,慳嫉虛飾,言行有違。〈27奉持品〉(7)

29.10

10

有能斷是者,永拔其根本,智者除諸穢,乃名為善色。

有能斷是者,永拔其根本,智者除諸穢,乃名為善色。(10)

謂能捨惡,根原已斷,慧而無恚,是謂端政。〈27奉持品〉(8)

29.9

11

不以色從容,暫覩知人意,世多違行人,遊蕩在世界。

不以色從容,蹔覩知人意,世多違行人,遊蕩在世界。(11)

29.11

12

如彼虛偽鍮,其中純有銅,獨遊無畏忌,內穢外不淨。

如彼虛偽鍮,其中純有銅,獨遊無畏忌,內穢外不淨。(12)

29.12

13

貪餮不自節,三轉隨時行,如圈被養猪,數數受胞胎。

貪餮不自節,三轉隨時行,如圈被養猪,數數受胞胎。(13)

(沒在惡行者,恒以貪自繫,其象不知厭,故數入胞胎。)〈31 象喻品〉(6)

29.13

14

人能專其意,於食知止足,趣欲支其形,養壽守其道。

人能專其意,於食知止足,趣欲支其形,養壽守其道。(14)

29.14

15

觀淨而自淨,諸根不具足,於食無厭足,斯等凡品行,轉增於欲意,如屋壞穿漏。

觀淨而自脩,諸根不具足,於食無厭足,斯等凡品行,轉增於欲意,如屋壞穿漏。(15)

行見身淨,不攝諸根,飲食不節,慢墮怯弱,為邪所制,如風靡草。(7)

29.15

16

當觀不淨行,諸根無缺漏,於食知止足,有信執精進,不恣於欲意,如風吹泰山。

當觀不淨行,諸根無缺漏,於食知止足,有信執精進,不恣於欲意,如風吹泰山。(16)

觀身不淨,能攝諸根,食知節度,常樂精進,不為邪動,如風大山。(8)

29.16

17

空閑甚可樂,然人不樂彼,無欲常居之,非欲之所處。

空閑甚可樂,然人不樂彼,無欲常居之,非欲之所處。(17)

彼樂空閑,眾人不能,快哉無婬,無所欲求。〈15 羅漢品〉(10)

29.17

在村閑靜,高岸平地,應真所過,莫不蒙祐。(18)

在聚在野,平地高岸,應真所過,莫不蒙祐。〈15 羅漢品〉(9)

29.18

18

難移難可動,如彼重雪山,非賢則不現,猶夜射冥室。

難移難可動,如彼重雪山,非賢則不現,猶夜射冥室。(19)

近道名顯,如高山雪,遠道闇昧,如夜發箭。〈29 廣衍品〉(7)

29.19

19

賢者有千數,智者在叢林,義理極深邃,智者所分別。

賢者有千數,智叡在叢林,義理極深邃,智者所分別。(20)

20.20

我如象鬪,不恐中箭,常以誠信,度無戒人。〈31 象喻品〉(1)

29.21

20

多有眾生類,非射而不值,今觀此義理,無戒人所耻。

多有眾生類,非射而不值,今觀此義理,無戒人所恥。(21)

21

觀有知恐怖,變易知有無,是故不樂有,當念遠離有。

觀有知恐怖,變易知有無,是故不樂有,當念遠離有。(22)

29.22

22

無信無反復,穿牆而盜竊,斷彼希望思,是名為勇士。

無信無反復,穿牆而盜竊,斷彼希望意,是名為勇士。(23)

棄欲無着,缺三界障,望意已絕,是謂上人。〈15 羅漢品〉(8)

29.23

23

除其父母緣,王家及二種,徧滅其境界,無垢為梵行。(23)

學先去其母,率君及二臣,盡勝諸境界,是名為梵志。〈33 梵志品〉(59)

除其父母緣,王家及二種,遍滅其境土,無垢為梵志。(24)

先去其母,王及二臣,盡勝境界,是謂梵志。〈34 梵志品〉(60)

學先斷母,率君二臣,廢諸營從,是上道人。〈2 教學品〉(12)

29.24

33.61

24

若人無所依,知彼所貴食,空及無相願,思惟以為行。

若人無所依,知彼所貴食,空及無相願,思惟以為行。(25)

量腹而食,無所藏積,心空無想,度眾行地,如空中鳥,遠逝無礙。〈15 羅漢品〉(3)

29.25

25

鳥飛於虛空,而無足跡現,如彼行行人,言說無所趣。

鳥飛虛空,而無足跡,如彼行人,說言無趣。(26)

量腹而食,無所藏積,心空無想,度眾行地,如空中鳥,遠逝無礙。〈15 羅漢品〉(3)

29.26

29.27

29.28

26

諸能斷有本,不依於未然,空及無相願,思惟以為行。(26)

如鳥飛虛空,而無有所礙,彼人獲無漏,空無相願定。(30)

諸能斷有本,不依於未然,空及無相願,思惟以為行。(27)

如空中鳥,遠逝無礙,世間習盡,不復仰食。(4)

29.29

29.30

29.32

27

希有諸眾生,多不順其性,有度不度者,為滅甚為難。

希有眾生,不順其徑,有度不度,為死甚難。(28)

世皆沒淵,鮮克度岸,如或有人,欲度必奔。〈14 明哲品〉(13)

29.33

28

諸有平等說,法法共相觀,盡斷諸結使,無復有熱惱。

諸有平等說,法法共相觀,盡斷諸結使,無復有熱惱。(29)

誠貪道者,覽受正教,此近彼岸,脫死為上。〈14 明哲品〉(14)

29.34

29

行路無復憂,終日得解脫,一切結使盡,無復有眾惱。

行路無復憂,終日得解脫,一切結使盡,無復有眾惱。(30)

去離憂患,脫於一切,縛結已解,冷而無煖。〈15 羅漢品〉(1)

29.35

30

如鳥飛虛空,而無有所礙,彼人獲無漏,空無相願定。

諸能斷有本,不依於未然,空及無相願,思惟以為行。(27)

如空中鳥,遠逝無礙,世間習盡,不復仰食。(4)

29.29

31

如鳥飛虛空,而無有所礙,行人到彼岸,空無相願定。

29.31

29.36

火莫熱於婬,捷莫疾於怒,網莫密於癡,愛流駛乎河。〈26 塵垢品〉(17)

29.37

32

無造無有造,造者受煩惱,非造非無造,前憂後亦憂。

無造無有造,造者受煩惱,非造非無造,前憂後亦然。(31)

為所不當為,然後致欝毒,行善常吉順,所適無悔恡。〈30 地獄品〉(9)

29.41

33

造者為善妙,以作不懷憂,造而樂而造,生天受歡樂。

造者為善妙,以作不懷憂,造而樂而造,生天受歡樂。(32)

29.42

34

虛空無轍迹,沙門無外意,眾人盡樂惡,唯佛淨無穢。

虛空無轍迹,沙門無外意,眾人盡樂惡,唯佛淨無穢。〈26 塵垢品〉(18)

29.38

35

虛空無轍迹,沙門無外意,世間皆無常,佛無我所有。

空無轍迹,沙門無外意,世間皆無常,佛無我所有。〈26 塵垢品〉(19)

36

諸天及世人,一切行相應,得脫一切苦,離愛免輪迴。

37

諸天及世人,一切行相應,能遠諸惡業,不墮於惡趣。

29.39

20.40

38

亦復不知論,賢愚無差別,若復知論義,所說無垢跡。

亦復不知論,賢聖不差別,若復知論議,所說無垢跡。(33)

29.43

39

說應法議論,當竪仙人幢,法幢為仙人,仙人為法幢。

說應法議論,當竪仙人幢,法幢為仙人,仙人為法幢。(34)

29.44

40

眾相共毀謗,各發恚怒聲,歡心平等忍,此忍最無比。〈14 怨家品〉(5)

或有寂然罵,或有在眾罵,或有未聲罵,世無有不罵。(40)

或有寂然罵,或有在眾罵,或有未聲罵,世無有不罵。(35)

人相謗毀,自古至今,既毀多言,又毀訥訒,亦毀中和,世無不毀。〈15 忿怒品〉(5)

人相謗毀,自古至今,既毀多言,又毀訥訒,亦毀中和,世無不毀。〈25 忿怒品〉(8)

29.45

41

一毀及一譽,但利養其名,非有亦非有,則亦不可知。

一毀一譽,但利其名,非有非無,亦不可知。(36)

一毀一譽,但為利名,明智所譽,唯稱是賢。〈25 忿怒品〉(9)

29.46

42

智人所稱譽,若好兼及醜,智人無缺漏,慧定得解脫,如紫磨真金,內外徹清淨。

叡人所譽,若好若醜,智人無缺,叡定解脫,如紫磨金,內外淨徹。(37)

明智所譽,唯稱是賢,慧人守戒,無所譏謗。〈25 忿怒品〉(10)

29.47

(42)

(37)

如羅漢淨,莫而誣謗,諸天咨嗟,梵釋所稱。〈25 忿怒品〉(11)

29.48

43

猶如安明山,不為風所動,智人亦如是,不為毀譽動。

猶若安明山,不為風所動,叡人亦如是,不為毀譽動。(38)

譬如厚石,風不能移,智者意重,毀譽不傾。〈14 明哲品〉(8)

29.49

44

如樹無有根,無枝況有葉?健者以解縛,誰能毀其德?

如樹無有根,無枝況有葉,健者以解縛,誰能毀其德?(39)

29.50

45

無垢無有住,身壍種苦子,最勝無有愛,天世人不知。

無垢無有住,身塹種苦子,最勝無有愛,天世人不知。(40)

29.51

己勝不受惡,一切世間勝,叡智廓無邊,誘蒙吾為勝。〈21 如來品〉(6)

己勝不受惡,一切勝世間,叡智廓無壃,開蒙我為勝。〈22 如來品〉(5)

己勝不受惡,一切勝世間,叡智廓無疆,開蒙令入道。〈22 述佛品〉(1)

29.52

46

猶如網叢林,無愛況有餘?佛有無量行,無跡誰跡將?

猶如網叢林,無愛況有餘,佛有無量行,無跡誰跡將?(41)

決網無罣礙,愛盡無所積,佛意深無極,未踐迹令踐。〈22 述佛品〉(2)

29.53

29.54

47

若有不欲生,以生不受有,佛有無量行,無跡誰跡將?

若有不欲生,以生不受有,佛有無量行,無跡誰跡將?(42)

29.55

48

若欲滅其想,內外無諸因,亦無過色想,四應不受生。

若欲滅其想,內外無諸因,亦無過色想,四應不受生。(43)

29.56

49

捨前及捨後,捨間越於有,一切盡皆捨,不復受生老。

捨前捨後,捨間越有,一切盡捨,不受生老。(44)

29.57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